2011年8月28日 星期日

廣播志工愛心 成就每個孩子


        看到孩子的成長就有如看到無限希望和幸福!
        中山國小學生人數眾多,感謝志工伙伴們的熱情參與,協助學校推展各項教育活動,讓這個大家庭朝氣蓬勃、溫馨和樂,孩子們有幸沐浴在親師合作的氛圍中,自然幸福無比,也能獲得更多元學習機會!此外,參與學校志工可說是種福田的工作,利人、利己、利社會,謹提出以下心得和大家共同勉勵:

         ㄧ、共築「幼吾幼以及人之幼」之溫馨校園
         孩子是國家未來希望之所繫,國家明日之競爭力亦奠基於現在教育之良窳。孩子的學習與成長有如ㄧ棵樹的生長史,從種子發芽到小樹照顧、乃至大樹之枝繁葉茂,每一階段都要投下很大心力。天下父母心,每一個爸爸媽媽都希望孩子在學校能夠健康快樂的學習與成長,透過參與學校志工活動,不但能分享愛的關懷,擴大自己對所有孩子的愛,讓更多孩子感受大家庭父母的溫馨關愛,這種推己及人的愛,即是「幼吾幼以及人之幼」的大愛,更是彌足珍貴!

         二、跨步「社會參與式」之行動學習
         資訊科技時代,知識傳播無遠弗界,終身學習是現代國民應有的認知。而最有效的學習方式應該是行動學習,以社會參與的模式,走出自己家庭的小天地,到學校認識更多好姊妹、好朋友,分享自己人生經驗、教養或家庭生活心得,這種行動知識價值性更高,而且社會參與式的學校志工,更能擴大自己視野,與社會發展同步,看著孩子的成長,會是人生難得的生命歷程!

         三、創造「關注孩子教育」之優質校園
         孩子是學校教育關注的主角,而親師合作的良窳影響至鉅。不可諱言時代腳步快速,價值多元分歧,孩子的教養觀念更需要充分的親師溝通,參與學校志工,更能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生活與學習歷程,群體生活與家庭生活確實存在著很大落差,每一個人都要學習團體生活,協助孩子們適應好學校這個社會生活,更能體會學校教育、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歷程中的階段任務,良好的親師合作更是促進孩子優質學習與成長的成功保證!

         讓中山的孩子能夠健康快樂的學習與成長是我們共同的希望!因為有志工們的熱誠參與和付出,中山孩子們才能擁有更多的學習機會,而志工們因為中山這個大家庭而相知相惜,也是一種難得的福分,再次感謝中山志工夥伴們,中山有您們真好!

2011年4月8日 星期五

「利己、利他、利社會」--- 淺談兒童之利社會行為

一、前言

        「『媽媽,不要走!陪我上課。』、『小軒!不要哭,你放學時媽媽就會來接你了!』」、「『誰幫老師發作業?』,小芸:『我!我!』」、 「『哇!哇!哇!老師他打我』、『晏晏,你怎麼又打人了?』」。在兒童的社會行為中,最重要的有三種類型:依附行為、利社會行為及攻擊行為,上述三者代表了三種類型,小軒的依附行為(親師的挑戰)、小芸的利社會行為(親師的最愛)及晏晏的攻擊行為(親師的最憂)。
        利社會行為的廣義定義,就是指只要表現出正向的社會行為,如:友善地親近他人,幫助他人或與他人分享等,不論其動機是否包含利他成份,或是否需要自我犧牲,這樣的行為均可以視為利社會行為。
        學校教育當然期盼兒童學會不僅利己、利他,還要能利社會,建立溫馨祥和社會為目標。本文即針對親師的最愛-增進兒童利社會行為的策略作初步的探討:

二、增進兒童利社會行為的策略
(一)教導兒童多用同理心,發展角色取替能力
        同理心能讓兒童站在別人的角度來看事情,而角色取替能力亦是如此,這兩者皆可促進利社會行為之發展,但在目前課程教學中,對這兩者能力的培養仍然不足,因此,老師們可以利用綜合活動時間設計相關活動,來培養同理心及角色取替能力,親師亦可共同於學生日常生活中多引導使用,以發展學童之利社會行為。
(二)親師生共同討論電視節目,發揮電視正向功能
        電視的力量無遠弗屆,深入每個家庭,要每個學生都不看電視是不可能的,因此,要親子或師生或親師生一起共同討論,將電視的功能導向正向的功能;例如,家長與孩子共同挑選適宜的電視節目,並且共同觀賞,家長在旁適時引導;又如,老師挑選一段新聞或一個節目,與學生共同討論分析,或角色扮演,或發揮同理心,想想新聞主角的心理,如日本311地震後,設身處地去同理,進而想想應如何去幫助他們,這樣即促進了兒童的利社會行為發展。
(三)樹立正確楷模,重視楷模學習
        社會學習論者班都拉(Bandura)的理論指出「楷模學習」(modeling learning)是兒童學習的重要途徑之一,而家長與老師常是兒童模仿的對象,因此,親師應積極表現利社會行為,讓兒童耳濡目染,由認同而模仿達內化,亦表現利社會行為。
(四)正增強適宜之利社會行為,由外塑而達內化
        兒童由小到大,可能因模仿或無意中表現出利社會行為,此時家長或老師就須及時給予正增強,強化其利社會行為,依斯肯納(Skinner)的增強理論,個人的學習行為,會因受到他人的注意或鼓勵(正增強),而出現較多的次數,並維持較長久的時間;因此,對於兒童所表現的利社會行為,我們應多給鼓勵與讚賞。
(五)採用分組學習,以助利社會行為之表現
        在分組學習的過程中,既可避免學生個人過度競爭,又可增加同儕互動的機會,在同儕互動中可以學習他人的利社會表現,而很多學者研究班級中的社會行為亦顯示-「座位相近,互動頻繁」,是兒童表現利社會行為的關鍵影響因素,因此,我們在教學中可多採分組學習,增加兒童合作、互動的機會,以助力利社會行為之表現。
(六)適當運用班級職務,協助個人發展利社會行為
        班級幹部是一個為同儕服務的職務,擔任班級職務的兒童常較有機會表現利社會行為,因此,對於平常較少表現利社會行為的兒童,可以安排其擔任班級職務,培養其責任感、成就感,以增加其表現利社會行為的機會。

三、結語
        九年一貫課程有三項課程目標:人與自己、人與社會環境、人與自然環境,人與社會環境的目標強調社會與文化的結合,而培養表達、溝通和分享的知能;發展尊重他人、關懷社會、增進團隊合作;這些都隱含了利社會的表現。再看看目前社會的脫序亂象,或校園中時而出現的霸凌事件、攻擊行為,可說是國民缺乏利社會的意識,利社會行為未充分發展,因此,利社會行為實為兒童發展中重要的一環,做好親師合作,共負引導此行為的重任,不要等不良行為出現再來防堵,應防範於未然,落實培養兒童之利社會行為,以達人與自己、人與他人、人與社會皆和諧的高品質生活。

2011年1月9日 星期日

陪孩子走一條健康的成長之路

        站在學校校門口迎接孩子們上學,常看見很多溫馨的親子互動畫面,孩子們輕輕的親吻爸媽的臉頰,溫柔的一聲「再見」!或是母女親密的依偎!或是爸爸輕拍孩子肩膀!讓人看了好不羨慕!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,天下父母心「望子成龍、望女成鳳」,希望一代比一代更好,這是天經地義的道理,也是人類進步的指標!所以能陪伴孩子走一條健康的成長之路,就顯得非常重要了!謹提出以下幾點心得分享:


ㄧ、培養責任感
        天下雜誌報導過現代社會上有很多「直昇機父母」,隨時在孩子週遭待命,甚至如送快捷郵件般隨傳隨到,其實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自己負責是非常重要的。很多父母常會幫孩子收拾亂丟的衣服、襪子、課本、文具用品…,而且會一邊收拾一邊嘮叨,可是一次又一次反覆發生,根本沒有改善。問題可能出在孩子沒有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應該負的責任,也有很多父母習慣了替孩子收拾善後而造成。

二、學習等待
        孩子的學習是需要時間的,有時不可操之過急,有句俗諺:「吃緊弄破碗」。很多孩子對新鮮的事物都保有一顆好奇心,會有動手觸摸、操作的欲望,但是父母親往往不給孩子嘗試的機會,認為孩子年紀小做不來,或是浪費太多時間,其實在安全無虞的情況下,讓孩子一起參與,從做中學,是種珍貴的體驗,耐著性子給孩子機會、時間,相信會帶來很多可貴的成長經驗。

三、容許無心之過
        孩子就是孩子!有時孩子也有犯錯的權力,願意動手做的孩子值得多鼓勵,即使做錯了!也可以讓他重來,從錯誤中學習是彌足珍貴的經驗。以六到十二歲的孩子而言,是工作態度與行為習慣養成很重要的階段,適時的規範與指導當然非常重要,但讓孩子知道「其實我懂你的心」也輕忽不得,唯有在心服口服之下,導正錯誤自然容易多了。

        有一句廣告用語:「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」,有時因為這份大人的求好心切,卻可能造成孩子莫大的壓力與困境,為人父母辛苦付出,卻不見得讓孩子真實受惠!我想父母親都希望兒女過好的生活,而學會生活能力,不「揠苗助長」,相信小樹會健康快樂的長成大樹。